围城读后感

时间:2022-12-19 15:05:24
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围城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围城读后感1

《围城》的确是本好书,每一次读它我都会有新的感受,好书也的确能让我在忙碌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有一片闲暇的时光,让自己缓解一下疲劳,使人在心灵上得到解放。

伟大的人为什么伟大?因为,你是跪着看他们的,你跪着,别人自然比你高大了,因为你只想当一个汲取者而不是一个创造者,所以作者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视着人生,毫不掩饰地揭露出人性的弱点、生活的真实性,并入木三分地撕开来并加以展示,给人以思想深层次的震撼与启迪。

作为学生,婚姻并不是我应当去讨论的话题。《围城》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实的生活。每个人从懂事的那天起就开始追逐自己认为理想的爱情,当追到的时候又在为爱情寻找一个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其实生活已经教给我们一个规律:婚姻是随机的!结婚就像围城,有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当爱情被岁月侵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时的爱情已经升华为亲情了。

当然,你可以说,我说的这些少儿不宜,我说了,我也只是一个学生,我只是在说这部书,以及我的一些看法。

作者以《围城》做书名,也许想告诉我们:不仅婚姻像围城,人生、生活、职业等等更像围城。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兜圈子,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找个笼子把自己关起来,过了不久却发现那边的风景比这边更好,于是出了这个笼子进了那个笼子。就这样不断的重复并乐此不疲。

围城,是婚姻,也是人生生活中的围城太多了……“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嗯,钱钟书先生不愧为大师。

围城读后感2

《围城》讲的是什么,讲的是情,其实再说深一点,就是以情说人生,大家都知道的那一句,“婚姻如围城,城中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人生诸事,大抵如此,拿感情说事,通用性比较好,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有人想唱歌,有人想跳舞,有人爱红妆,有人爱武装,可是但凡是人,那心中总有感情,无论是情场老手,还是得道高僧,也都有过当年,估计钱老深谙其道,所以讲述了一个叫方鸿渐的人的情感经历。

《围城》的主角就是方鸿渐,他一共遇到四个女人: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和孙柔嘉,这其中和鲍小姐是属于一夜风流,和余下三个才有感情纠葛。这三位女性,三种类型。先说苏文纨,苏文纨就是现在的白富美(也许没那么美),老爸是当官的,自己是博士,还是国外的博士,优秀到不要再优秀,一般人都觉得这种女人一定是要嫁牛人的了,就连方鸿渐家里的一向自负老太爷都说自己的儿子配不上她,可其实众人有所不知,有些这种什么都不缺的女人选择对象的时候反而不会过分挑剔财富与地位,因为她自己家就有嘛,她看中什么呢,因人而异吧,就苏文纨而言,估计是看上了方鸿渐那种有点迂腐的正直,加上有点才学,同时为人比较随和吧。

不过她没看出方鸿渐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这个待会再说。就方鸿渐跟其“竞争对手”赵辛楣相比,应该是赵辛楣胜出,但赵辛楣相对比较高傲,趾高气昂,这可不是苏大小姐所喜欢的,所以苦追却是追不到。(这里额外吐槽一下,其实个人觉得苏文纨就是觉得看方鸿渐比赵辛楣顺眼,也可以理解为在苏文纨眼里方鸿渐长得帅一点,人有时候就这么怪,众人之中就看某人顺眼,看某人不顺眼,没有理由。)

围城读后感3

再翻开《围城》之前,我对这本书没有什么了解,甚至还以为这是一本讲打仗的书。我完全是经同学推荐才买下来这本书。

初中语文老师讲过,题目是一篇文章,一本书的灵魂。所以我便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这本书的灵魂。

和其他所有书一样,刚开始读会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而语言细腻,情节琐碎的《围城》更是将这种感觉推向了极致。我一度想扔掉这本书不看,但不知是什么促使我看完了一整本书。

我对这“围城”第一次有感觉是读到方鸿渐和赵辛楣进入三闾大学遭遇各种人情世故,各种派系纠纷,各种明争暗斗后先后离开的情节时。在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入围城里面,而在围城里面的人想要出来。这个围城,小一点说是三闾大学,大一点说是当时病态的官场,病态的社会。作者将方赵二人当初急切地想去就职与后来烦恼,失望地离开做了对比,辛辣地讽刺了当时这个社会的冷漠与无情。

这本书第二次给我围城的感觉是鸿渐与柔嘉的婚姻。鸿渐爱柔嘉,柔嘉也爱鸿渐,他们都想迈入婚姻的殿堂,谁知事与愿违,结婚后的甜蜜,两人对爱情的向往,憧憬与期待都被时间的洪流冲走,在柴米油盐与日常琐事中淹没,消失的无影无踪。最终鸿渐与柔嘉分开了,小说戛然而止。我觉得这本书中的第二个比较明显围城是婚姻,外面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

《围城》对于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想读懂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里面有很多内容也是晦涩难懂,并且夹杂着很多时代背景。

这本书可以从很多方面去分析,语言,人物形象都可以作为切入点。在这里我只是就题目浅谈了一下自己的感受,如果过几年有幸能重读这本书,也许我会品味出更深的东西。

围城读后感4

比喻精妙绝伦,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不像电视剧里好人好到极致,坏人坏到骨髓,钱老笔下的人物时而身在其中,叫人大呼蠢货,时而又临界于君子彼岸看小人,叫人看真切小人的嘴脸。

在书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热衷”的围城,探进去脚尝到甜头,便把另一只也探进去,等看清了这铜墙铁壁酷似监狱的地方,忙拍腿叹气却发现这单行的轨道不能转弯也不能后退,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前进。

方鸿渐是最最深刻的例子,和鲍小姐不了了之之后,马上踏入苏小姐的泥沼,苏小姐不合时宜的贤妻良母作风简直吓到了当时只想当花花公子的方鸿渐,本来苏的家世和苏对方“博士文凭”的爱慕撑得起一个家的,谁成想方在这泥沼里当断不断,反而错失了自己最爱的唐小姐,苏小姐也嫁给了曹先生,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啊!方后来想到自己为唐小姐生病的那段日子,情愿再生一次那种病,就能看出他对孙小姐是怎样的不如意。宁缺毋滥还是宁滥勿缺,且谅,谁也不能那么坚定得执行完毕罢。

方和孙结婚后,彼此九成的偏见如何过得下去,孙跟别人结婚会不会也是这副样子无从得知,但方确实变得更差劲,一成的相爱实在压不平这婚姻的秤砣。就算两人离了婚,再找一个人做一次相同的这些事想来也是毫无趣味,况且方家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折腾,经济不允许,两位嫂嫂刀子样的嘴也不会允许。方真是惨,连后悔药都没得可吃。

要说非得得出个什么精妙的结论,那就是最好做一个杨绛一样的女人,痴痴的一辈子看着钱先生的痴,痴痴的支持着钱先生的痴,甘之如饴。

围城读后感5

印象中,好象有人说:“《围城》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小说!”,《围城》读后感作文。对于什么是小说,怎样称得上是小说,我不敢置喙?被誉为现代文 ……此处隐藏3468个字……自己脚踏实地的勤奋工作,走着自己的人生之路,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也就是社会精英,这样的人就打破了围城,冲出了围城。

那么,要怎样才能冲出围城呢?

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本领,作为自己立足于社会的资本,这样就可以不去巴结有权有势的人,不去投机取巧,不去投靠权贵,而是凭着自己的本领,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价值,做出自己应有贡献,成为对国家,对人民的有用之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要想冲出围城,我就要立足当前,通过努力,成人,成器,成才。是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锲而不舍;要有敢拼敢闯的精神,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为了不做庸俗之辈,为了冲出世俗的围城,我们要广泛学习,加强自我修养,提升精神品味,做一个既有能力,又有情操的人。

围城读后感12

大概八九天的时间吧,把《围城》这本小说读完了。现在回想起书里的内容,虽然“围城”这个词语在书中极少出现,但书中所叙述的发生在中心人物身上的种种事情一次又一次的体现着“围城”这个词语的含义。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句话“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多么经典的一句话。然后再想想我们的生活,其实发生在自己以及所有人身边的“围城”还有很多,比如,工作事业也是一座围城,学习也是一座围城等等,在没有接触这些之前,真的想冲进去体会一下是怎样的感觉,但真正进去后才发现与自己想象的根本不一样,所以又想拼命的从里面逃出来。但是,逃出来又谈何容易,尤其面对人生这座大围城,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到底想要怎样的人生,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才能走出这座围城,不陷入围困的人生?

有时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挫折,比如高考失利,比如爱人出轨,比如公司破产等等。有些人会,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从而逐渐堕落消沉下去,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最终围困在这座围城里终生逃不出去,一辈子过着不如意的人生。而有些人面对这些,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然后积极的去改变这些,相信自己未来一定能战胜这些挫折困难,走向成功。最终从这座围城里逃了出去。由此可见啊,围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内心,你的思想。当你有一天练就了面对全世界的勇气,面对一切困难挫折的勇气,那么你一定会过好自己的一生,从而不被围困,走出这座围城,走向辉煌。

围城读后感13

《围城》一书只是一些由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成的琐碎的情节。就一般而言,情节琐碎的书必然要有绝佳的言语表达才能成为一本成功的作品。钟书君的《围城》果真是把语言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因此,读《围城》不能像读一般小说那样只注重情节而忽视语言了,如果那样的话,《围城》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我觉得《围城》里面的精言妙语是这部小说的最成功之处,也是最值得赏析的地方。

这本书的比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不禁一一勾勒品读。《围城》中的妙喻有两种,一是真实的写景写事物的形象比喻,读来令人舒畅,感觉恰到好处。二是抽象的思维和感觉运用具体的物象来比喻,读来让人觉得新奇,玄妙!

又如开篇一段中“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这一句话比喻与拟人混用了整体流畅自然而不带任何矫饰,这也是我说的第一种比喻,书中很是常见,更常见的是第二种比喻,也是全书中的亮点。

如“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沙砾和鱼刺所伤之痛的比喻既生动又准确。来看这一初更妙的,鸿渐去赵辛楣的洋式公寓,“没进门就听见公寓里好象正在开无线电,播送风行一时的《春之恋歌》,空气给那位万众倾倒的国产女明星的尖声撕割得七零八落——————那女明星的娇声尖锐里含着浑浊,一大半像鼻子里哼出来的,又腻又粘又软弱无力,个鼻子的主产品鼻涕具有同样品性”。哈哈,女明星被这一比,真是体无完肤香消玉殒了。钱先生惯用这种裸露的不留情面的如刚针一般的讽刺。

真是语言犀利,讽刺尖露,诙谐幽默,妙语连篇!

围城读后感14

记得还是一名懵懂无知,丫头">黄毛丫头时,便已读过该作,是懂非懂,而今又捧起书重温,却别有一番滋味。作为一名在围城里已生活了多年的女人,再次捧起此书,感触自然大异于以往,字字斟酌,细细品味,情节仍然不太吸引,人物个性依旧不突出,而最为佩服的却是他老人家驾驭文字的能力,令人为之捧腹的比喻,细致到极点的人物描述,人性弱点在钱老的笔下琳漓尽致,无处遁形。旧社会形形色色文人的通病在主人公方鸿渐身上表露无遗:不学无术、懦弱、缺乏责任心。而颇有心计的孙柔嘉却千方百计地要嫁给他,思量再三,始终对于钱老先生的安排不能苟同,总觉得倘若在如今,稍有点头脑心计的女人宁可下嫁一丑男或老翁,也决不愿跟着他丢人现眼!

对于围城之说法,本人一直有所保留。假如象孙柔嘉与方鸿渐一般,步入围城仅仅是因为寂寞、拉不下脸面或年龄大了而一切将就,草草筑起这座城,此城必不牢固,日晒雨淋再加上经久失修,围城必不攻自破!自然支持她走出围城,去寻找能遮风挡雨的另一个屋檐。只要是经过一番思量,一砖一瓦亲自构思建立起来的围城,哪怕再破败,再荒芜,里面的人也不会轻易出来,毕竟这里还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修修补补在漫长的岁月当中也是一种乐趣,至少比起重新去建造一座新城要容易多了。而如今城外的人们习惯了在迷人星空下、辽阔的草原上、浩瀚的大海里或翱翔或栖息或彷徨,而不愿付出人力物力去筑城,以免吃力不讨好,害人害已。

新城固然住得舒服,惬意,可它总会变旧,且未来的天气无从预测,人的情绪千变万化,但只要城里的人象对待自己一样爱惜周围环境,此城则会越老越有韵味!越旧越有人气!

围城读后感15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 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牐牎拔С恰比∽允橹胁排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指示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围城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